我想任何一个学画的人都想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的关键是素描形成自己的表现风格,在谈素描艺术风格的时候,我们必须具备相当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处理能力。否则的话,素描的一些基本问题就会困绕着你,影响你的艺术发展。
在素描的表现方法里有明暗表现方法
明暗这个概念,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光线照射下物体的亮部与暗部;二是指同一部分因受光的程度不同而产生的深浅层次;三是指物体本身的固有色的不同。物体在光线照射的作用下,产生了受光部和背光部(即亮部与暗部)。 而在亮部和暗部又因受光的程度不同和环境反射光线的作用,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明暗层次;还因各个物体对光线吸收的程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固有色彩,更增加了明暗层次的复杂性。为了能很好地掌握和驾驭这些复杂的明暗层次变化,以达到把握客观对象的目的,前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这样一个控制明暗层次变化的经验:即抓三大面五大调子。三大面指受光面、背光面,明暗交界线,五大调指受光面的高光,亮部、背光面的反光和暗部以及投影。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物体的明暗色调,比较容易获得满意的效果。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在本节一开始,我们就说明了明暗所包含的三层意义。在素描中,这三个方面的意义是混淆在一起的,当画一个简单物体时,这些矛盾并不突出,当画一组或更多的物象时,相互问的矛盾就明显显露了。如何抓住其中主要矛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办法。在这三种矛盾中,第一种是主要的,物体受光部和背光部(亮部和暗部)的区分是主要矛盾,因为,一、受光部中包括着所有受光部分因受光不均匀而产生的深浅色调;二、虽然固有色彩不同,但在光线作用下,任何色彩的物象均有受光和背光的区分。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就容易将明暗关系中三个方面意义统一起来。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去判断深色物体受光部亮度和浅色物体的背光部的亮度,因为这两种亮度往往混淆了我们的视线,弄得我们无法区分它们之间究竟谁亮谁暗,如前所说,一块白颜色衬布的暗部和一块深颜色衬布的亮度,其色调的差别就非常微妙。每当这种时候,我们最好不要单独将这两个相近的色调放在一起比较,而是将它们分别同自己本身物体受光部分或背光部分去比较,或是同邻近的另外物体的色调去比较,这样就能获得它们各自应有的层次。另外,在素描中,我们所追求的只是大的关系的和谐和对比,而不是个别物体或个别局部的明暗对比的绝对值,因此有时不必追求过细的区分。总之,在明暗表现的素描中,我们既要将各种物体统一在一个大整体之中,使之既具有物体的受光、背光之分,又要有各种物体不同固有色彩之分。如果第一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将会造成画面的混乱和模糊;如果第二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假象。好象一切都是石膏或其他某种材料制成的,令人不可信。
在素描中,除了有明确光源或集中光源的照射而产生明暗效果外,还有一种平光的明暗运用,即物体处在散光的作用之下,例如阴天里的屋顶,分不清那里是受光面,暗运用再如阴天旷野里的小树和人物,均不易分清受光与背光,这种情况,就要依照对物象结构特征理解进行适当的强调,明暗技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具有很强的再现客观物体的能力,有些时候,物象的外表就直接显示其内在的实质,直接逼真地再现外表,就表达了人物的内在精神,细节的真实也是一种艺术语言。
明暗技法的韵律节奏,是通过黑白灰的色调对比而形成的。黑白对比是一切对半中最强烈地对比,它的对比效果刺激人的视觉感受,引起人们的注意,当它强烈时,具有雷鸣般的效果,当它细腻时它又多情与委婉,让你细细地品味。 明暗技法,即以写实的手法,再现客观物象在不同光线、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形态,同时进行艺术的强化处理,传达出不同对象的精神气质特征,塑造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敏明暗表现形式多以客观表现为前提,虽然有时亦注意画家自己主观感情的表现,但是同客观表现相比较,画家显然是以再现客体的形和神为主要任务的,也就是说,在自己和自然之间,他们更倾向于自然。
明暗画法特点是一开始就抓住大的明暗感觉,而不十分重视各局部的外形的精确性,但大的形体转折明确而肯定,画色调时,笔触有力而凝炼,厚重粗放,绝无纤细之笔,最后完成的效果,只是抓住某几个部位进行深入的刻画和强调,它所追求的是兼有油画般的厚重与版画般的强烈黑白对比的效果,这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方法,非富有经验的高手画不出如此的效果,这种效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明暗表现形式中,点线面并不独立,它服从于形体,结构以及整体的艺术效果。 明暗表现方法有它的优势,但是初学者也有容易犯的毛病,即看不出调子来,或是仅仅能分出亮部和暗部,而看不出亮部的深浅色调差异和暗部的反光等,也看不出明暗交界线,因而画出来的不是一个立体的物体,而仿佛两块黑白色块的组合,没有深度空间。这里主要还是眼睛缺乏观察和判断的经验。在观察和分析对象时应先确定光源和物体受光的角度,分清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再抓住明暗交界线,因为明暗交界线一般色调最深,有了这个最深的色调为基点,再去找中间色调和反光,就有了对照的准绳。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地比较是决不可缺少的,只有互相比较,才能找出其深浅明暗的差异,才能使色调丰富起来,没有比较就没有绘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物象画的不明确不肯定,似是而非,含糊不清。关键问题是对结构不理解或是理解不深,素描中某些地方需要处理的虚一点弱一点,但是结构的含糊则意味着理解分析不够。明暗表现必须有个前提,即对结构特征的先行理解。因为光线的强弱和照射的角度对物体形状影响很大,带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如在强烈的光线下显得立体感很强的物体,在弱光下显得如同一个平面,而照射角度的变化又不断地改换着物象的表面形态。因此,如何将物体的内在结构特征同平面的明暗层次变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在素描中得到和谐的表现,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这里,首先就有个熟悉的物象结构特征的问题。不从结构特征上去解释这些表面的明暗层次的变化,被动地为明暗而明暗,跟着对象跑,只能获得一些表面的效果,有时看看明暗调子还悦眼,可仔细一研究,这些明暗色调都浮在面上,而不是真正地画在物象本身上,达不到企望通过明暗来表现物象的目的。所以以上两点一定要注意。
第二节 线条表现方法
线条作为一种素描艺术语言,以其鲜明的表现特点,为许多画家所重视和喜爱。用线条表现的物象是十分明确与肯定,同时,它不受物象表面明暗光线的左右,便于我们有效地抓住物象的内在结构特征。另外,用线条表现是很概括与简炼的。线条所表现的是物象简化了的形体,一个圆球只要画个圈,一座房屋只要画几根竖线和横线,一棵树画些粗细交叉的线,一个复杂的人体也只是些直线与曲线的组合。这些线条看起来很简单,却概括了球、房屋、树和人体造型的最基本特征——即结构特征,显示了物象的不同特质,传达出不同的艺术情趣还有用线条表现是生动的。线条表现物象,是作画者在对客观物象经过分析判断之后,运用情感的冲动,以简炼的手法,在短时间内很快地完成的。因其手法简洁,故必须抛弃许多细节,抓住物象最内在的本质和最激动人心的东西;因其时间的短暂,作画者始终处于激情的高涨阶段,对物象感受最强烈,易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好的素描作品,往往不多的几根线条,就能刻画出极为生动的艺术形象。
线条作为素描的艺术语言,既能表现客观物象;又能传达主观感情;还能构成形式美感。线条表现方法在表现客观物象时,注重物象的结构,忽视体积,不象明暗素描那样以直接再现的方式,体积和质感相对弱化,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素描,偏重主观表现,不十分看重外貌的再现,不把体积和质感的表现看成是一定必不可少的,如果过份追求质感的表现,则会影响到画家激情的发挥,不如牺牲体积和质感的表现,以强化线的表现力和画面的艺术处理,因为正目的不在于仅仅再现物象的体积和质感,而是在于揭示物象内在美和情感的表现。
线条对客观物象的内在情感和神态气质的刻画,不依赖于表面细节的真实而是依靠对形体的概括处理和对神态气质的敏锐观察,因为线条明确肯定,稍有差异则气质就两样;又因线的刻画主要在五官部位,五官又是人内心世界的窗口,其苦乐哀愁莫不由此展示于人,因此,刻画五官时,线条依靠其简炼概括的特点,依据敏锐观察所产生的感觉与判断,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廖廖几笔,就展示栩栩如的形象,其用笔干脆,用线到位,稳、准、快,是其特点,绝少拘泥于细节的完整,有时线条不到位,宁可全部擦掉重画,而不在一条线上往返重复。
线条作为一种素描语言,能表达丰富的主观感情。艺术语言是画家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它显示着画家的气质特征和记录了画家作画时情感的冲动起伏。线条在这方面显示出它更大的优越性。线条一般都是一次画成,,因此留在纸上的运动痕迹十分明显,用笔的轻重疾徐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画家作画时用笔的轻重疾徐莫不受情感的支配,于是这情感就通过画面上的线条得以充分地泄露,不加修饰的、自然流露的线条仿佛是画家内心情感的独白。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的画家们早就有“写意”之说,将书画当作渲泄情感的手段,又因中国书画艺术实质上是线条的艺术,所以渲泄情感的手段实质上就是线条。在欣赏中国书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强烈地直接感受到书画家的感情色彩。反过来说,线条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的线,不能算艺术语言,如制图、划表格的线,就只是一种机械的计数符号,当然谈不上感情色彩,在艺术表现中也就没有它的地位。线条的表现主观意识很浓,因此同人的内在气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气质的人画出来的线大不相同。
线条作为艺术表现的媒介,忠实地记录了画家作画时的情感和气质,以引起观众同艺术家们的共鸣。以上我们分析了线条表现技法的艺术特征,同时线条表现技法相对明暗表现技法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因为被描绘的客观物象本身没有线条,不象明暗素描那样可以有一个直接摹拟和比较的客观实体,要作画者从客观物象上概括出来,这第一步,就是个突变的艺术过程就将艺术概括的问题提到面前,要求作画者在动笔之前,对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进行准确而肯定的分析判断,做到“胸有成竹”“立意在先”,然后才能下笔直取,这里“胸有成竹”、“立意在先”就成为必要的前提,做不到这一点,画时犹犹豫豫,迟迟不敢下笔,势必影响线的表现力。另外对线条形式美感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线的变化是十分微妙的,线好坏差异往往只有一点点,重一点、轻一点、快一点、慢一点;其传达出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同时,对线的形式美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仅是画内的功夫,还须依靠其他各方面的修养(如美学、书法篆刻、文学诗词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修养,才能真正体会到线的形式美感,才能从比较高的层次去要求线的形式美,线条的掌握和运用必须依靠长期的刻苦实践。正因为线显示着多重功能真正画好它就不容易。看起来一根很简单的线条,一旦自己动手画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用中国画的套话来说:“功力不到也!”在素描中,被描绘的客观形体对线的发挥有一定的限制,要想得心应手地刻画形象,必须依赖长期地刻苦实践。
还有线条形式规律探索的复杂性。线条的表现形式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不象明暗素描中的五大调子那样明确,其伸缩性和可变性很大,同一对象,可以用种线条去表现,而且都可以表现得很好。每一类线条都有自己的构成法则,从整体、从普遍的意义上次,都必须利用诸如长短、粗细、疏密、轻重等组合,但从个别、从特殊的意义上看,又因构成的方式不同而用法绝然相反手法,在这类构成中起积极作用,在另一构成中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种灵活多变的特性,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放弃。
第三节 线条明暗结合技法
这是素描中最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表现形式。早在十四至十五世纪,这种方法就得到广泛的运用,至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盖朗杰罗,拉裴尔,等人将这种形式发展到高峰。数百年来,这一形式经久不衰,各个时期的大师们不断地充实改造它,创造性地发展它,使这一形式成为风格最多样,表现力最丰富素描手段。这种表现方法是将明暗技法和线条技法结合起来运用,以使素描的表现更臻完美。运用线条明确肯定的特点,强调和概括客观物象的内在结构特征;发挥明暗表现的丰富层次,加强物象表象感觉的表现,籍以深入细致地刻画形象。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里所说的线条同明暗构成中开始阶段用来定位置的线不是一个含义,而且相距甚远,那种定位置的线只起到定位的作用,一旦它的使命完成,就将明暗层次所代替,最后在整幅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这里所说的线,指单独成一种形式表现的媒介,从一开始画,就具有一定的表现价值,它本身即是客体的一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种线条直到画面的最后完成,都将作为整幅素描的一部分而单独存在,至于它在这幅素描中扮演什么角色,则取决于画家的主观意愿。在这种线条与明暗的结合使用中,一般都要有主次之分,要有所偏重,或以线条为主角,结合明暗技法;或是以明暗为主角,结合线条表现。这种结合的方式是极其多样的。这种线条和明暗相结合的表现技法,给艺术家不仅带来极大的便利,还为发挥 创作灵感提供了广阔的余地,既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捕捉住整体,又可以深入细致地表现某个局部,使重点突出。此外,它受客观对象的约束较小,作者可以较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体创造意识。两种形式的结合运用,虽然着笔不多,却能形成变化多端的节奏韵律,使画面的节奏更加丰富起来,这要归功于线与明暗的对比效果。因此,线的表现千姿百态,明暗的技法也多种多样,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就具有了极大的灵活性,便于我们进行自由的选择和发挥。如图9(马蒂斯)如图10(丢勒)如图11(荷尔拜因)如图12(利齐尼奥)但是,这里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必须结合得自然,线的表现与明暗的表现要鱼水相溶,在整个气势上、风格上要一致,使人看上去觉得就是应该如此,线之勾勒与明暗之渲少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切忌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如线条已经表现出来的东西还要再用明暗“丰富”一下,或是明暗已经显示了的东西再加上线去“肯定”,这无异于“画蛇添足”,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了。同样,另一种倾向也必须注意,如果以哪一种构成为主休,则必须充分地发挥它的主体作用,尽到它的职责,挑起画面表现中最主要的重担,而不应存依赖的心理,反正线条画不好可以用明暗来补充,而放松对线条表现的要求,这样势必影响作品的艺术质量。好比一台戏,最高潮的部分必须由主角来完成,而不能让配角抢主角的戏。因此,不论是以明暗为主还是以线条为主,都必须真正地起主导作用,精致入微,直正地深入进去。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有主有次;主次分明,相辅相成,主动配合,这样一来才能画出好的素描作品。
以上是素描的基本的表现方法,学画者一方面要选择某种方法,另一方面要形成自己的表现风格,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如何运用。
三种表现方法,这三种是不是唯一的呢?肯定不是,即便是同一种方法,不同的画家也会画出不同的艺术面貌,如克利的素描和贾克梅蒂的素描是完全不同的,那么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呢?本人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首先确定自己习惯的观察距离,其次要确定自己习惯的手的动作。这二点很重要,它决定了素描的大方向,如果是近距离观察,那么基本的风格就是写实的,而且表达的内容也比较充分,细节处结构清晰明确,体积饱满,表达的手段决不是奔放型,而是温和细腻,充满感性,手的动作很小,无论是运用何种语言因素(点线面)都是如此。发现自己习惯的手势很重要的,这里说的手势也可以叫做语序,就是你运用工具描绘物象的动作。这个问题可以在你打电话或者听没有意思的课时找到答案,你手中拿一支笔(什么笔都可以),你一边打电话或者听课,手中的笔就已经开始工作了,当结束打电话或者听课时,你会发现你画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它有可能是抽象的也可能是具象的,你一定要从这里得到启发,发现你的习惯动作。
如果是中等距离的观察,结构体积都会注意到,但缺少有意味的细节,这种观察距离的画家很多,要想形成有特色的画面比较难,当然这里所说的难是指真正的超越前代大师。远距离的观察也是一种方法,在我们学习艺术的初期老师们总要告诉我们把眼睛眯起来观察,或者说把画拿远一点,我们只是在一张画的一个阶段运用远距离观察,如果从始至终一直运用远距离观察,画面一定会很有特色,这种观察方法下的画面基本是抽象或者是半抽象的,由于距离的关系细节基本消失,结构也不明确,只有大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关系,如德库宁的作品。
综上所述,如果把距离和动作协调好,形成个人的艺术面貌并不难,同时我们会发现当今一些人存在的问题,明明是近距离的观察,用的动作却是很表现,或者是远距离的观察,运用的动作却是很小心。在这里我们重谈一下手的动作问题,因为绘画一切的思维活动都要通过这只手来完成,这个问题在素描中前辈们从未提过,其实它是素描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一步,画家手拿工具在依托物上运行,指之所触,目之所视,心之所想,这些都需要画家有极其微妙细腻丰富的感觉,动作运用的轻重、缓急、刚柔、曲直画面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学习素描如果只懂得理解形体、结构或会用一些表现方法,而不知道作画手感的问题,是断断不能深入堂奥的。手感很好的人的作品充满灵气,另人回味。而手感差的人的作品则如同制图一般。那么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本人认为学习素描的同时要练习书法,并不要求要写出多好的书法作品,而是加强体会手、笔、纸之间的力的传递,书法对手腕的使用,凝神运气等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相信练过书法的人对手感的体会一定会有不同。另外多尝试不同的工具(铅笔、钢笔、木炭、炭精条、墨汁、色粉笔等)在不同的纸上运用不同的动作看一看产生的不同效果,看一看视觉的各种可能性,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艺术是靠实践得出经验的,形成了个人的素描风格,就等于成功了大半,剩下的则是你对创作所选用的材料的掌握和个人挖掘。什么样的素描造就什么样的创作风格。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